职业化的春天在哪里--从河北象棋队降级谈起

2007-01-24 11:29:00 阅读:3215

职业化的春天在哪里--从河北象棋队降级谈起

  新年伊始,在备战今年全国顶级联赛的队伍中,又一支河北队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去年岁末,征战象甲联赛4年的河北象棋队轰然倒下,降入乙级;3年前的2003年岁末,征战围甲联赛5年的河北围棋队黯然降级,此后队伍离散,一蹶不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男篮开始,一支支曾经战绩显赫的河北队在职业化大潮中失意,人们在扼腕之余,也一次次痛感着严冬的寒意。

  在专业队时期,河北很多项目实力不俗,并能在联赛初创时跻身第一集团。以河北象棋队为例,这支曾与上海和广东队并称“三强”的老牌劲旅,李来群、刘殿中、胡明、阎文清等群星闪耀,曾获得2个世界冠军、4个亚洲冠军、8个全国冠军,李来群1982年首获全国个人冠军、河北队1983年首获全国团体冠军,是解放后全国象棋男子个人、团体冠军第一次跨过黄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然而,职业化改革短短几年,河北许多优势项目便陷入“水土不服”的窘境,成绩大幅下滑,直至被淘汰出局。

  人们不禁要问:职业化进程中,我们为何走得如此艰辛?

  职业化改革解决了市场化的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却替换了原先的体制,成为一柄双刃剑。搞得好可以劈波斩浪,笑傲江湖;搞不好反会伤了自己,一蹶不振。机遇与挑战共存,说的也正是这一点。相对于“举国体制”下的专业队模式,职业联赛的职业化、产业化、商业化内涵,使竞赛制度、方式和格局以及队伍的运行管理都发生着巨变,需要转会制等一系列与职业化相配套的措施推出,需要依托强大的资金为后盾“内引外联”,需要专业化地进行市场开发。

  我们在职业化进程中,走得并不坚决。俱乐部没有建立或形同虚设,相关的制度和措施也不健全,市场开发需要参赛队伍亲自运作,社会化还停留在企业赞助这一初始化状态,最终必然受到资金、体制的制约,路越走越窄。

  一旦在职业化上做得不够,不要说从联赛中分一杯羹,就是想留住本队人才也难上加难。以资金为例,参加围甲联赛、象甲联赛的河北队是参赛费用最低的队伍之一。参赛的大师们,年年在为赞助费绞尽脑汁。没有资金就留不住人才。2003年河北队仅差1分从围甲联赛中降级,“顶梁柱”董彦的战绩仅为7胜13负,胜率之低令人难以想象。事实上,董彦几年前就有了“东南飞”的念头,勉力征战,战绩差不足为怪。而有围甲“巨无霸”之称的重庆队,本土棋手只有古力一人,其他主力都是靠优厚待遇引入。凭借优异战绩,他们的俱乐部运作进入了良性循环。

  事实上,职业化的实质就是适者生存,就是格局的颠覆和人才的流动。传统意义的弱旅,完全可以依托资金的优势,从各地网罗高手入盟,迅速成为强者,传统强队却很可能受制于资金或其他原因,挖不来人才,又留不住人才,很快走向沦落。

  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职业化、社会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方向,也是大势所趋,适应这一变化,是唯一的选择。但愿河北体育在职业化进程中能够早日走出遗憾,迎来严冬之后的明媚春天。 
 
作者:赵晓清 电脑版
返回:资讯列表|中体象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