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坛名宿陈松顺 没有“大师”称号的大师

2009-05-07 15:30:00 阅读:5265

棋坛名宿陈松顺
没有“大师”称号的大师

  在中国棋坛,他弈法能攻善守,布阵擅长“五八炮”与“斗顺炮”,中残局变化阴沉妙蕴,高深莫测。由于各种原因,他没有参加过正式的全国比赛,但其实力公认应跻身于上世纪50年代一流高手之列,是没有“大师”称号的大师。

  在侨乡台山,陈松顺是知名人士,被编入《台山百科全书》。以前只是听说他的大名,从未谋面,这次在台山举行“陈松顺杯”象棋擂台赛,记者才有幸见到陈松顺。陈老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传奇的一生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令人钦佩和感动。

  【人物档案】

  陈松顺,台山广海镇人。自小酷爱象棋。1937年师从钟珍,并向冯敬如学习中残棋。曾在省港澳与各地棋手对局,棋艺日进。香港沦陷后,曾到肇庆、阳江、湛江、清远、桂林、贵阳、昆明等地遍会各地棋手,多有较好成绩。新中国成立后回到广州,1951年与杨官麟到沪,在“华东华南名手对抗赛”中获胜,并于赛后合编《联星弈谱》一书,象征广州弈坛转入“杨陈时期”。1955年12月,广州举办“广州香港象棋名人友谊赛”,广州以陈杨联手击败香港队。1956年广州棋社成立,杨陈分别任正、副社长,兼《象棋》月刊副主编。后历任裁判员、裁判长,荣膺特级国际裁判称号。1987年应邀赴加拿大、美国讲学,反响热烈。曾任民盟广州市委委员、广州市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著有《象棋精华新编》(合著)、《联星棋谱》(合著)、《象棋布局基础理论》和《江湖棋局搜秘》等。

  【童年故事】棋坛“神童”名震乡里

  象棋名宿陈松顺,有“华南神龙”的雅号。1920年,陈松顺出生在台山广海镇的洋渡村。他少时被人们誉为棋坛“神童”而名震乡里。

  陈松顺的祖父陈祚培是一位旅美华侨,后回到广海开了一间药材店,取名“务滋堂”。陈祚培长子宏爵,次子宏达。陈宏爵就是陈松顺的父亲。陈松顺8岁时,“务滋堂”发生火灾,后店名改为“济生堂”。

  陈宏爵兄弟俩都喜欢下中国象棋,水平以宏达为高。陈宏爵常同棋友蹲在骑楼下赌棋,每盘赌白银两毫,因技艺低劣,每弈必输。他的夫人告诫儿子说:“不要学他!”陈松顺幼聆慈训,他从旁看父亲下棋,白银不断奉献给别人,心里甚为不甘。陈松顺在父亲的身旁观棋,渐渐有了兴趣,暗自解索车、马等“兵种”走动的规律,譬如象行田、马行日之类,不消多久,便懂得下棋之道了。他后来找到一个机会,初试锋芒,居然赢了棋,棋趣大大增加。

  不久,陈松顺在当地下象棋已不是泛泛之辈了。有一位商店老板高占特别看好陈松顺。一天,街上有个老头摆下几盘江湖残局,陈松顺在旁入神观看,觉得有一个残局颇堪一试。这时忽听到有人叫了一声“松仔”,抬头见是高占老板,高占取出白银一毫,怂恿他试一局。陈松顺欣然领命。摆江湖残局的人,本来是不会失手的,但有时也会出现意外。陈松顺和摆棋老人赌先前看准了的一局。入局后,一起如陈松顺所料,到最后,陈松顺竟赢下此局,观众哗然。

  陈松顺10岁入读小学,读到四年级便自动退学。退学后,他天天在店里下棋。叔父陈宏达对这个侄儿的棋艺估计不足,两人偶而互相逞强,陈松顺向叔父挑战,声言谁输了要罚扫地。叔父比他年长7岁,还有童心,于是和侄儿赌赛,结果是陈宏达败北,只好扫地。

  1936年夏秋之间,台山县政府筹办全县象棋公开比赛,这是县内前所未有的棋事活动。消息传到广海,陈宏达鼓励侄儿参加比赛,叔侄俩到台城报名。参加比赛的有60多人,台城和各乡镇的好手都齐集了。陈松顺年纪最轻,却接连淘汰了几个对手,引人注目。

  数轮之后,将要进入决赛时,陈松顺遇到了荻海棋王余质平。余质平是县内知名棋手,在广州下棋。陈松顺知道余质平不比别人,自然战战兢兢,全力以赴。这局棋搏斗激烈,陈松顺剩双车马,本有和棋希望,无奈余质平不愿与一个无名小卒下和棋,他一边下棋,一边冷言冷语,说要剥陈松顺“光猪”,陈终于丢了这一局而被淘汰。县赛的结果,冠军为斗山棋王雷法耀,亚军为荻海棋王余质平,季军为台城棋王李珠活。陈松顺虽未入围,但因年轻,受到好评,赛会奖他一座银鼎,称为“神童特别奖”。

  传奇人生 以棋为生 游走各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陈松顺告诉记者,他十六七岁到香港学艺,1942年香港沦陷后,回到乡下结婚,当时只有22岁。1942—1947年间,他一直在外漂泊。1947年移居澳门,1948年移居广州,在广州扎根至今。这样算起来他离开家乡广海镇已有60多年了。“当年离开家乡时,我还是20多岁的小伙子,如今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期间我多次回过台山参加一些象棋活动。我对家乡很有感情,讲话还带有浓重的广海口音。”陈松顺说。

  陈松顺传奇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少年至青年时期,在家乡和香港学棋,初露头角。由于父亲去世,药材铺被卖,家道中落,被迫到处流浪。

  第二个阶段: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至解放初期,为生活所逼,颠沛流离,以棋为生,未有正式工作。这期间到过韶关、贵阳、昆明等地。一路走一路下棋,认识了很多棋友。他在大城市的茶楼摆棋局,与高手过招,参加当地的青年会表演棋艺等,直到1947年才回到家乡。解放初期,由于没有固定工作,陈松顺又到北京、武汉、上海、杭州下棋,以维持生计。这是他走向社会、走向成熟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解放之后,生活安定。1956年,政府把象棋列为一项正式的体育项目,陈松顺如鱼得水。他加入广州棋社之后很少参加比赛,而是从事象棋的组织、教育工作,当裁判,搞竞赛,培养学生,著书立说,为新中国的象棋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四阶段:退休之后,颐养天年。“五羊杯”象棋邀请赛已经举办28届,陈松顺担任该赛事裁判长20多年。他有空就指点棋手,讲解棋局。

  养生之道 思想不老 坚持用脑

  陈松顺虽然已90岁高龄,但看上去却像80岁出头,他精神矍铄,步履矫健,讲话中气十足,看报纸不用戴眼镜。谈到他的养生之道,他就朗诵起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陈松顺说:“我很欣赏‘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这句诗,也很想过清闲的生活,但想归想,生活中仍有很多杂事缠绕着你,你不得不去面对,比如我有空的话还是要指点那些年轻人下棋。”

  陈松顺说,他的养生之道还有一句是“食不过饱,勤勿过劳,思想不老,坚持用脑”,作为棋人,他在这句话后面还加了一句“下棋最好”。“因为老年人喜欢思旧、怀旧,所以思想千万不能老化,要跟上潮流。长期用脑的人会长寿一些。除用脑外,还要做适当的运动,比如下下棋、练练字。心胸要开阔,切莫斤斤计较。家庭和睦,就会少一些烦恼。”陈松顺说。

  家庭教育 德育为先 智育其次

  陈松顺有3个儿子,老大当海员,现已退休,老二现为省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省棋类协会秘书长,老三现为广州棋院围棋专职教练。有趣的是,陈松顺一生从事象棋事业,而3个儿子却没有继承父业,老大喜欢武术,老二和老三都喜欢围棋。陈松顺认为,教育子女最主要是平时要特别注意他们的行动,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做到“德育为先,智育其次”。

  陈松顺的二儿子以前曾是围棋职业运动员,曾进过国家集训队集训,取得了一些成绩,后来回来做省围棋队的主教练、领队,如今任省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省棋类协会秘书长。“虽然我的专长是围棋,但在行政上,我管理围棋、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我以前也学过象棋,但在我11岁时,看到爸爸的朋友在公园里设棋坛推广围棋,因此受到影响,爱上了围棋,后来就跟一个老师学下围棋。1962年,我代表广州市参加全国首届少年儿童围棋锦标赛获得了儿童组第四名,聂卫平获得这个组的第三名。当时我国围棋人才稀缺,而且水平比较低,所以我在围棋方面取得成绩后就一直从事这个事业了。”陈松顺的二儿子陈志刚告诉记者。 作者:区景常 梅锐华 电脑版
搜索:陈松顺 返回:资讯列表|中体象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