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前行的象棋文化产业

2010-09-02 16:41:00 阅读:4091

艰难前行的象棋文化产业

    “炮二平五,马8进7”。在随意平铺开来的楚河汉界之地,抛却世事俗务,言刀兵、谈谋略,拼杀如战场,笑骂成江湖。无论贵贱,不分老幼,或捡石凳,或就平地,数千年来,象棋就如此在国人的生活之中扮演重要角色。近日,记者走访特级象棋大师杨官璘的故乡———凤岗,感受这“象棋之乡”的别样气氛。

  象棋文化催生的别样江湖

  象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老少咸宜。上至帝王将相、富商巨贾,下至贩夫走卒、游乞丐民,均可“杀”可“赛”。非常流行,凤岗更甚,男女老少皆弈棋成风,蔚为壮观。其中成就最高者,当属已故去的特级大师杨官璘。

  杨官璘出生于东莞市凤岗镇塘沥村,3岁识棋,6岁弈棋,10岁乡下称棋王,随后南征北战,横扫棋坛,开创了中国象棋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

  杨官璘的成长,得益于当地浓厚的象棋氛围。《杨官璘传》中记载,“凤岗的棋风盛行,在村边的大树下、祠堂边,总有三五成群地人在下棋”。而杨官璘成名之后,又反过来推动了当地象棋氛围的成熟。“这样的文化氛围最有利于棋手的成长。”当地一位象棋爱好者说。当很多地方都沉浸在麻将扑克时,凤岗人却沉浸在自己引以为傲的别样“江湖”之中。

  象棋是凤岗最受欢迎也最为活跃的体育文化活动,全年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大小象棋赛事。“现在,我们每个星期有周赛,每个月有联赛,每个季度有公开赛,年底还有年度总决赛,全镇上下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象棋文化氛围,每个人都像武侠中的侠者,都有自己的江湖。”凤岗体委一位负责人笑着告诉记者。

  象棋是文化事业,还不敢谈产业化

  为了推动当地的象棋产业发展,从2007年开始,凤岗政府就获得杨官璘的个人授权,申请注册“杨官璘”象棋文化商标。三年过去了,到今年7月底,凤岗镇终于如愿以偿,收到了国家商标局的批文和证件。

  “注册这个商标最主要是要保护好‘杨官璘’这个品牌,为发展系列的象棋文化产业作准备。”凤岗镇体委负责人张爱金踌躇满志地说。

  事实上,在这之前,凤岗就一直在为象棋文化产业的发展借力蓄势。借助杨官璘的名人效应,是凤岗谋划象棋文化产业化蓝图的重头戏。近年来,凤岗花巨资,相继修建整饬了以“杨官璘”命名的杨官璘象棋馆、杨官璘纪念展室,以及全国第一个以象棋为主题的杨官璘象棋广场。

  同时,着力打造“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大赛。“杨官璘杯”从2004年开始举办,两年一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象棋大师和象棋爱好者参赛,在象棋界引起了巨大反响。除此之外,还组织人员撰写了《杨官璘传》,这是第一部中国象棋大师的传记。

  “杨官璘”,已经成为凤岗象棋文化产业化的最重要品牌。

  然而,“现在还处在摸索阶段,象棋只是文化事业,还不敢谈产业化”,该镇镇委委员张永雄无奈地表示,象棋只是政府主导的公共体育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发展有限,还难言产业化。

  当地一位象棋爱好者的话,似乎更能映衬张永雄的无奈,“象棋需要上升到国家的高度,需要有全民的关注,只有这样,整个象棋文化产业化才能有路可走。”

  实现产业化不是一朝一夕事

  张明辽在2002年进入象棋工艺品行业,创办了当时凤岗首家象棋工艺品企业———东莞市精雅工艺品厂。七八年下来,费尽了心思,却始终成效不大,大多数时间都与盈利无缘。不过,令他欣慰的是,公司生产的水晶象棋献礼世博,大放异彩,深受游客青睐。

  谈起这款水晶象棋,年近花甲的张明辽满脸自豪,还特地拿出这款产品展示给记者看。“我们已经申请了两个象棋工艺品的专利”,张明辽告诉记者,但是他同时表示,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象棋文化的发展“摇旗呐喊”,“我只是整个产业链上的一个‘兵’,一个小卒子”。

  张明辽把自己的“孤军奋战”定义为“摇旗呐喊”,“一个产业的勃兴,总需要有人去最前面开路,我不介意走在最前面。”不过,让张明辽茫然困惑的依然是,这条路还会有多远。

  与张明辽的困惑不同,张永雄正在为象棋文化未来的产业化之路发愁:单纯依靠镇一级政府的推动终究不是长远之路。但是,上级不重视、企业太忽视的现状,何时会是尽头呢?

  “只有把比赛做好,扩大影响,然后再看市场的接受和认可情况。宏远篮球产业化也不是一两年就做出来的啊。”张永雄苦笑着说。

  《杨官璘传》的作者周镇明则更期待未来,他认为深入挖掘象棋的文化内涵,以《杨官璘传》为蓝本与动漫相结合的方式,不失为一条好的路子。至于有网友提出的依托互联网,充分发挥象棋的娱乐性,走商业化模式,也可以尝试。

  炎炎烈日下,杨官璘象棋广场上杀声依旧,而棋盘上,灼灼生辉的棋子,一如杨老炯炯有神的目光,正望向天空,怅望并希冀未来。

访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杨官璘传》作者周镇明———

  象棋还只是民间运动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认为《杨官璘传》一书的出版对于象棋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何意义?

  周镇明(以下简称“周”):这是第一部象棋大师的传记,史料价值大于文学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凤岗象棋文化的品牌效应,推动、传播象棋文化的发展,也为象棋文化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例如,我们可以以《杨官璘传》为蓝本,打造象棋动漫产业等。

  记:你采访了众多的象棋界名宿,他们对凤岗举办的“杨官璘杯”象棋大赛有什么看法呢?

  周:凤岗的“杨官璘杯”象棋大赛,在全国的辐射作用非常大,全国的棋手都以在“杨官璘杯”上拿奖杯为荣。特级大师胡荣华曾评价说,“‘杨官璘杯’是全国最高规格的象棋赛事,是象棋界的奥运会。”

  记:你认为象棋文化的发展存在什么困难?

  周:象棋与其他的运动相比,主要大赛的地位规格不如其他运动,例如篮球、围棋之类。象棋还只是民间运动,虽然场地需要小,运动成本低,但是目前还无法上升到国家认可的程度。产业规模的形成与国家政策的扶持有很大关系,象棋要打造成产业化很难,目前主要是造势,获得各方的认可。

  东莞市精雅工艺品厂总经理张明辽———

  国人缺乏对象棋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记者(以下简称“记”):上海的世博会上有你们厂生产的水晶象棋,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文化工艺品所赋予的文化内涵?

  张明辽(以下简称“张”):现代人并不注重文化内涵,很多人知道要保护文化,但是不知道要怎么做,不知道怎么去挖掘、宣传,找不到绚丽的文化亮点,也没有文化的创新意识。甚至某些人以为把衣服、玩具等商品印上世博会的logo就以为是世博文化了。我做这个没有什么利润,很多时候都是亏钱,家人也都不理解,我是在孤军作战。

  记:广东宏远现在把篮球做成了产业,你认为象棋从文化事业向产业化发展,有些什么困难?

  张:国人缺乏对象棋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政府对这一块也不够重视。扑克是舶来品,但是扑克在国民的业余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传统的象棋却处境相当尴尬。我们国家长期在做文化事业,而非文化产业,转型太艰难,也很困惑。我认为政府应该把这个作为专项任务来做,要找到真正能做文化的企业来扶持,中小学也要加强这种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

作者:陈志强 廖喜张 电脑版
搜索:象棋文化 返回:资讯列表|中体象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