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官璘杯圆满成功,杨老故居期待开放
     2010年9月19日下午,第四届“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经过五天九轮的激烈角逐,在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凤岗体育馆盛大落幕。
    最终男子专业组浙江赵鑫鑫特级大师以九战5胜3和1负积13分的优异战绩勇夺桂冠。女子专业组黑龙江王琳娜女子特级大师积14分夺冠,公开组四川郑惟桐积13分夺冠,海外组中国香港黄学谦积14分夺冠。至此,由中国象棋协会、广东省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东莞市体育总会主办,东莞市凤岗镇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四届“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获得圆满成功!
    这项始于2004年的年轻赛事的参赛规模和赛事规格不断提升,比赛人数从第一届的160多人,到第二届180多人,第三届由中国象棋协会主办后,参赛棋手人数更是激增到240多人。今年的比赛吸引了包括柳大华、吕钦、赵国荣等多名象棋特级大师在内的317位棋坛高手,其中有77位象棋大师、象棋特级大师和国际大师,是目前国内各类象棋大赛中大师级参赛选手数量最多的赛事。
    本届象棋公开赛分专业组、公开组以及海外组同时进行,总奖金高达50万元。专业组中新增加了女子专业组,参赛女棋手中有7位曾获得全国冠军。另有来自美国、德国、东南亚、中国港澳台地区的54名棋手报名参加海外组的角逐。中国高水平象棋选手的同场竞技,让这项赛事有着“中国象棋界小世界杯”的雅称。
     一、饮水思源,叶落归根
    作为杨官璘先生的忠实棋迷,我有幸在2006年第二届“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上第一次和“一代宗师” 杨官璘见面并采访过他,还拍摄到杨官璘先生在比赛现场观棋的精彩画面,特别是在闭幕式上拍摄到杨官璘先生为公开组冠军赵鑫鑫颁奖的几个精彩镜头,他的言谈举止、他的光辉形象、他的可爱容貌、他的亲切话语,深深的扎根在我的脑海中,2008年1月4日下午18时30分,这位新中国象棋界的泰斗人物“一代宗师”在广州中山一院不幸辞世,享年83岁。“棋形不死,象气长存”,“江水东逝去,风流长住,棋界宗师唯大人;高山今安在,倜傥一世,弈林泰斗公推先生”之挽联表达了网友们对杨老的沉痛哀悼。
     特别有幸的是在杨官璘重病期间,我多次前去帮忙并和杨官璘先生的儿子杨健明成为了好朋友,以后我还参加了“一代宗师”杨官璘的告别仪式,并受邀专程和杨健明去了杨官璘先生葬于广州市中华墓园名人墓地处沉痛悼念。
    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能到杨官璘先生的故居去走一走、看一看、访一访,正是凤岗这一方钟灵敏秀的土地,养育了新中国第一个全国象棋冠军并在棋坛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宗师杨官璘。这个被人们称为“为象棋而生”的人,三岁能识棋,六岁通棋道,十岁露锋芒,弱冠展雄风,几十年南征北战,终成“一代宗师”,铸就了中国象棋史上的一个极难逾越的高峰,将中国的象棋艺术推进了一大步,开创一个崭新的“杨官璘”时代,从而在中国象棋史上留下了浓厚重彩的一笔,演绎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我的心愿和杨官璘先生的儿子杨健明“不谋而合”, 9月18日下午15时30分,正在第四届“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第八轮激烈的比赛期间,我和象棋大师、中国象棋协会青少年委员会副主任葛维蒲先生,以及一位从美国专程回来观赛“杨官璘杯”的刘湘伶女士(曾接受过杨官璘教棋的广州学生)有幸的随着杨健明和弟弟杨子平,一同前去塘沥村杨官璘的故居走访。
     二、风水宝地,书香世家
    杨官璘先生的小儿子杨子平特地开车送我们到达杨官璘的故居,下车后我们一行五人,边走边听杨健明的介绍,他讲得非常生动、非常感动,仿佛我们进入杨官璘故居神奇般的梦幻之中。再结合几天来拜读周镇明编著的“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就有了对杨官璘故居家乡的进一步熟悉和深入了解。
     “一代宗师”杨官璘于1925年5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塘沥村。凤岗地域虽不甚广阔,却紧扼要冲,南连平湖,北接塘厦,东镶龙岗,西迎观澜,更兼交通方便。塘沥村内有个大名鼎鼎的集市,叫做“塘沥圩”,甚为繁华,人称“小香港”。 塘沥圩的西门楼左侧进口约3米处,有一处叫“王伯公”的地方,这里有一株几百年的老榕树,被人们尊为“树神” ,于是“王伯公”便成了一处神坛,乡人常来此拜神求福,祈求平安。
    塘沥村的村民大多数系客家人,祖先大多从中原迁徒而来。其中有一杨氏家族,乃是此村的大族,相传是杨家将的后裔。因此,在杨氏宗祠里,写着这样一副对联:“朝朝出名将,代代出忠臣”。
     在清朝末年(约1898—1910年),杨家出了个秀才,名叫杨喜春(杨官璘的爷爷)。杨喜春是这支杨氏家族400年来的第一个秀才。杨喜春的父亲人称“锦裳公”,是位生员,也是一位饱学之士。他育有三子,长子杨喜华和次子杨喜彰均远走海外谋生,一去杳无音讯。“锦裳公”于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三子杨喜春身上。杨喜春不负父望,终于考上秀才。
    杨喜春育有六子一女,依次为“儿子茂绥、茂坚、茂祯(杨官璘的父亲)、茂育、茂豫、茂炽和独女房娇。杨喜春的六子中有两人漂洋过海到牙买加谋生,一去便如黄鹤渺渺,杳无音讯。老三杨茂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也学到了一肚子的学问,后来,父亲渐渐年老多病,杨茂祯便代父任教,做起了乡村教师。
     在塘沥村前面约一箭之地,有一座类似于北京四合院的小院子。院子右边最里面的第五间住房,便是“锦裳公”留给儿子杨喜春的遗产,也就是杨官璘出生的地方,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是这个院子里最早的建筑;其余的四间屋子和围墙均是杨喜春婚后为几个儿子建造的。
      杨官璘上面除了一个哥哥(杨官寿)外,还有一个姐姐,叫杨友娣,后来嫁人后随夫迁居香港。杨官璘的家就在塘沥后面,紧靠着神坛“王伯公”,那棵浓郁的大榕树底下便成了杨官璘姐弟俩玩乐的乐土……
    三、弈林神童,聪颖少年
    1928年,杨官璘已有3岁,这时的时局每下愈况,神州大地,民不聊生。即便是在这样的境况里,也没有影响凤岗的棋风盛行。那时在村边的大树下、祠堂边,总有三五成群的人在下棋,在“楚河汉界”上杀得难分难解。
    受乡间棋风的影响,杨官璘的父亲杨茂祯和哥哥杨官寿也下得一手好象棋,尤其是父亲杨茂祯,可以算得上痴迷,稍有空闲,就与人弈上几盘。他棋艺甚高,村里人没有几个是他的对手。杨官璘从小就无师自通、自学成才。
    杨官璘的房子后面有一棵老榕树,高四丈余,枝叶青葱,亭亭如盖,浓荫森森,是个纳凉的好去处。村里人每天忙完农活后,都会聚在此处下棋厮杀,“将军”、“打炮”、“拱兵”、“踏象”、“吃卒”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杀得不亦乐乎。那些大人们下完棋后,并不把棋子拿回去,而是丢在棋盘上,也没有人去偷。这就给小官璘提供了绝好的玩象棋的机会,于是常常似懂非懂地在棋盘上摆起棋来。
    由于每天耳闻目染,杨官璘三岁半就识得象棋,而且还学会了一些基本走法。杨官璘5岁(1930年)时就开始与村里的一些大孩子下棋,刚开始时他输得多赢得少,但半年过后,村里的大小伙伴全不是他的对手了。杨官璘于是找大人叫板。众人无不感到惊奇说:“这孩子,还没有上学,一个字都不认识,棋就下得有板有眼,真是稀奇!”
    就这样,杨官璘彻底地迷上了象棋。父亲杨茂祯同时让他学习古诗词,每天都要抄几个生字进行练习,要求甚严。这为杨官璘以后写棋书,作诗词下了扎实的文字基础。
     杨官璘8岁时,被父亲送到端凤小学读书,后来还在塘沥村的杨屋楼 ( 碉楼 ) 傍边的养中书室读过书,据杨健明介绍:他的太祖父秀才公,曾经在这些学校、书院教书的。
    塘沥人素有“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的传统。早在清朝中期,各村便大办私塾,清朝光绪年间(1880年前后),塘沥圩创建了端凤书室,后改为端凤书院,民国二年(1913年)扩建为端凤学校。民国初年(1912年),在原来的学校东北角又修了一座两层洋楼式的教学楼和一座雄伟的炮楼,顶端镌着“端凤学校”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杨官璘一边在端凤小学读书,他父亲一边四处为他淘来象棋江湖残局棋谱。他从这些棋谱中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最终被公认为全国象棋残局功力超一流水平。
     象棋的魅力究竟何在?后来杨官璘生动地概括道:一句话,唯在于组形与展形。车的冲杀、炮的遥控、马的盘曲、兵的摆动、士相的错落有致、将帅的运筹帷幄等等,在阵形的联合行动中得到充分发挥。隐约处有如细雨碎花,闲逸处有如春风杨柳,壮丽处有如为拿破仑喝彩的巴黎战鼓。无战线的战场,无音乐,都会呈现在方寸江山之中,活跃在人们的面前……
     四、故居庭院,历历在目
     斗转星移,追忆往事,时光老人的脚步在不知不觉间跨进了2010年,此时杨官璘已辞世2年,离杨官璘诞生(1925年)已过去85年,我们有幸来到了杨官璘的故居庭院,往事如烟,历历在目。
    来到凤岗镇,在塘沥村圩后面,在紧靠着神坛“王伯公”旁边,那棵浓郁的大榕树底下,我们一行五人向右拐过一道弧弯,穿过一道院门,一溜五间平房的小宅院便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时, 杨官璘故居正在修缮, 故居庭院大门口已善好了绿瓦。据杨官璘的儿子杨健明先生介绍说:“这是凤岗镇府出资为我父亲故居初步修缮的,待修缮完成安排布置好了,就可以欢迎各界朋友来参观了,凤岗镇府对我父亲和家人的真情厚爱,我和家人十分感谢。”
    在杨官璘旧居前重游,杨官璘两个儿子杨健明、杨子平显得有些激动,杨健明指着这溜房子作了介绍,他多次听父亲说:“这五间房子是我祖父杨喜春建的,前面四间,是我的四位叔伯叔父在住,最后的那间,也就是第五间,就是住的地方,当时我的祖父秀才公也和我们住在一起。”
     与此同时,我们在塘沥村里, 清楚的看到哪棵“一代宗师”杨官璘先生3岁时,就在这里学棋的“大榕树”、“大碉楼”、“养中书室”、“端风小学”等等。  
     由于来自美国(美东)的刘湘伶女士,要赶在傍晚时离开凤岗,我们还要到圆龙山凤岗镇历史博物馆,我们只好一边走着、一边观看、一边听着杨健明先生的详细介绍,这些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建筑物,以及杨官璘先生幼年时和他祖辈“秀才公”息息相关的传奇故事。
     当我们离开塘沥圩,来到塘沥村村口的小桥上,杨健明先生还讲起了他父母亲就在这条小桥上的许多动人故事,每当父亲杨官璘出去谋生,母亲罗官娣就常常身不由已的来到小桥上等待张望着父亲,每当父亲傍晚回家,几乎都能在很远处看到桥上的母亲。刘湘伶女士情不自禁的忍不住说到:“自有望夫石,这有望夫桥, 这桥可不取名为“望夫桥”呢!
     后来, 我们参观了凤岗镇历史博物馆的“一代宗师”杨官璘展馆, 还拍了不少照片。离开时,刘湘伶女士特别高兴的说:“这次专程来到凤岗参观杨官璘杯,又参观了杨官璘故居和展馆,真的是来得很有价值,下次我一定再来。”象棋大师、中国象棋协会青少年委员会副主任葛维蒲先生,通过参观杨官璘故居家乡和博物馆(展馆),深刻感受到了“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前辈的传奇人生。
     五、追忆宗师,棋魂永存
     杨官璘的仙逝,令海内外象棋界人士及所有认识他的人深感悲痛。人们纷纷追忆这位德高望重的象棋宗师为中国象棋事业立下的丰功伟绩和他的传奇人生。我特别的记起杨官璘儿子杨健明在“一代宗师” 杨官璘告别仪式上的致哀词(原稿),感动至深,声声落泪,请允许我登载如下:
    《棋坛宗师杨官璘亲人的致哀》( 原稿发表于2008年1月12日)
    亲爱的爸爸:今天您的子、女、孙,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向您告别,为您送行,苍天哭泣,大地悲鸣。     
    亲爱的爸爸,我一直在您身边成长,看着您永远地离开我们,我非常、非常地悲痛,我无法接受这是个事实。爸爸、亲爱的爸爸,我想您,我非常想念您啊!     
     您从3岁看人下象棋,6岁能弈,无师自通,天资聪明,10岁成为“乡下棋王”。当年家穷,您小学未毕业,就要挑起持家重担,您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抽空研究象棋,历尽坎坷……后来,您勇夺全国象棋冠军,成为中国象棋一代宗师,真是来之不易。    
     亲爱的爸爸,您和蔼可亲,一生善良平和;您淡薄功名,从不宣扬功劳,胜不骄,败不操,优良的人品棋品,众所周知;您一身正气,艰苦朴素,处处为他人着想,您一心为象棋,近几年,您全力支持家乡凤岗镇政府开展象棋活动。在您病危的时候,您考虑的是如何安慰别人,您对前来探病的人讲:“我只是胃气肿,骨质增生,活不到1O0岁,也可以活多几年,你们不用担心。”您又对我讲:“回去安慰超帆,爷爷没事,叫他不用担心,你们也不用担心” ……
     亲爱的爸爸,医生都要我们签您的病危通知书了,您还这样安慰我们,您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爷爷。     
     亲爱的爸爸,我们一定会继承您的遗志,把您的伟绩告诉子孙后代,您所嘱办的编写回忆录、编辑象棋书,全力支持家乡凤岗政府开展象棋活动和管理好广州的祖屋,我们一定会做到、做好。     
     亲爱的爸爸,请您一路走好。您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们永远不忘,您的尊尊教导,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您的音容笑貌,高尚品质永远活在我们子孙后代的心中。您为中国象棋事业作出了毕生贡献,您为中国象棋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亲爱的爸爸,您安息吧,爸爸,爸爸,我的好爸爸……
       杨健明叩上(2008年1月12日)
     杨官璘的逝世令中国象棋界也沉浸在悲痛之中。同时在香港和澳门及海外棋界朋友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们说:在海外,凡是有华人下棋的地方,就有杨官璘的棋书,就有当地“杨官璘”!在普通棋迷心里,杨官璘就象上尊神,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
    大师虽逝,但大师的家乡却没有忘记他对中国象棋的巨大贡献。
    2008年1月29日上午10时,由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人民政府投资建造的杨官璘象棋广场暨杨官璘铜像,在凤岗镇体育中心广场的东南角正式揭幕。它是我国乃至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开放式象棋广场。
     杨官璘象棋广场共投资430万元,占地面积4500多平方米,用当年杨官璘 先生曾破解过的经典残局为背景。杨官璘塑像高1.78米,底座高2.10米。同年2月23日,在广州文化公园里,由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全国象棋协会副主席蔡东士等为杨官璘塑像揭幕,以此纪念杨官璘先生和高风亮节。2009年8月10日,凤岗镇被中国象棋协会授予“全国象棋之乡”的光荣称号。
     杨官璘的生前好友、著名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曾在他的《象棋国手杨官璘》这篇文章里高度评价杨官璘的棋艺:“杨官璘的出现,在象棋坛上创造了空前的奇迹,他是中国自的象棋历史以来,成就最大的棋人”。“为什么说杨官璘创造的奇迹是空前的呢?他没有师承,棋艺完全是靠天才加中毅力,这在象棋名手中实在事可多得。而自己学棋,能达到他那样炉火纯青、前无古人的境界,更是自古以来,只此一人!”
     扬千年象棋文化,展四海客侨风采。我们祝贺着“杨官璘杯”圆满成功,我们恳切地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再次来到凤岗镇塘沥村杨官璘的故居家乡参观访问,再次感受一下“一代宗师” 杨官璘为中国象棋事业立下的丰功伟绩和他的传奇人生。
   (本文参考周镇明编著的“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并经杨官璘儿子杨健明阅改,特此谢谢周镇明及杨健明先生)。
     2010年9月19日下午,第四届“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经过五天九轮的激烈角逐,在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凤岗体育馆盛大落幕。
    最终男子专业组浙江赵鑫鑫特级大师以九战5胜3和1负积13分的优异战绩勇夺桂冠。女子专业组黑龙江王琳娜女子特级大师积14分夺冠,公开组四川郑惟桐积13分夺冠,海外组中国香港黄学谦积14分夺冠。至此,由中国象棋协会、广东省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东莞市体育总会主办,东莞市凤岗镇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四届“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获得圆满成功!
    这项始于2004年的年轻赛事的参赛规模和赛事规格不断提升,比赛人数从第一届的160多人,到第二届180多人,第三届由中国象棋协会主办后,参赛棋手人数更是激增到240多人。今年的比赛吸引了包括柳大华、吕钦、赵国荣等多名象棋特级大师在内的317位棋坛高手,其中有77位象棋大师、象棋特级大师和国际大师,是目前国内各类象棋大赛中大师级参赛选手数量最多的赛事。
    本届象棋公开赛分专业组、公开组以及海外组同时进行,总奖金高达50万元。专业组中新增加了女子专业组,参赛女棋手中有7位曾获得全国冠军。另有来自美国、德国、东南亚、中国港澳台地区的54名棋手报名参加海外组的角逐。中国高水平象棋选手的同场竞技,让这项赛事有着“中国象棋界小世界杯”的雅称。
     一、饮水思源,叶落归根
    作为杨官璘先生的忠实棋迷,我有幸在2006年第二届“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上第一次和“一代宗师” 杨官璘见面并采访过他,还拍摄到杨官璘先生在比赛现场观棋的精彩画面,特别是在闭幕式上拍摄到杨官璘先生为公开组冠军赵鑫鑫颁奖的几个精彩镜头,他的言谈举止、他的光辉形象、他的可爱容貌、他的亲切话语,深深的扎根在我的脑海中,2008年1月4日下午18时30分,这位新中国象棋界的泰斗人物“一代宗师”在广州中山一院不幸辞世,享年83岁。“棋形不死,象气长存”,“江水东逝去,风流长住,棋界宗师唯大人;高山今安在,倜傥一世,弈林泰斗公推先生”之挽联表达了网友们对杨老的沉痛哀悼。
     特别有幸的是在杨官璘重病期间,我多次前去帮忙并和杨官璘先生的儿子杨健明成为了好朋友,以后我还参加了“一代宗师”杨官璘的告别仪式,并受邀专程和杨健明去了杨官璘先生葬于广州市中华墓园名人墓地处沉痛悼念。
    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能到杨官璘先生的故居去走一走、看一看、访一访,正是凤岗这一方钟灵敏秀的土地,养育了新中国第一个全国象棋冠军并在棋坛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宗师杨官璘。这个被人们称为“为象棋而生”的人,三岁能识棋,六岁通棋道,十岁露锋芒,弱冠展雄风,几十年南征北战,终成“一代宗师”,铸就了中国象棋史上的一个极难逾越的高峰,将中国的象棋艺术推进了一大步,开创一个崭新的“杨官璘”时代,从而在中国象棋史上留下了浓厚重彩的一笔,演绎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我的心愿和杨官璘先生的儿子杨健明“不谋而合”, 9月18日下午15时30分,正在第四届“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第八轮激烈的比赛期间,我和象棋大师、中国象棋协会青少年委员会副主任葛维蒲先生,以及一位从美国专程回来观赛“杨官璘杯”的刘湘伶女士(曾接受过杨官璘教棋的广州学生)有幸的随着杨健明和弟弟杨子平,一同前去塘沥村杨官璘的故居走访。
     二、风水宝地,书香世家
    杨官璘先生的小儿子杨子平特地开车送我们到达杨官璘的故居,下车后我们一行五人,边走边听杨健明的介绍,他讲得非常生动、非常感动,仿佛我们进入杨官璘故居神奇般的梦幻之中。再结合几天来拜读周镇明编著的“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就有了对杨官璘故居家乡的进一步熟悉和深入了解。
     “一代宗师”杨官璘于1925年5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塘沥村。凤岗地域虽不甚广阔,却紧扼要冲,南连平湖,北接塘厦,东镶龙岗,西迎观澜,更兼交通方便。塘沥村内有个大名鼎鼎的集市,叫做“塘沥圩”,甚为繁华,人称“小香港”。 塘沥圩的西门楼左侧进口约3米处,有一处叫“王伯公”的地方,这里有一株几百年的老榕树,被人们尊为“树神” ,于是“王伯公”便成了一处神坛,乡人常来此拜神求福,祈求平安。
    塘沥村的村民大多数系客家人,祖先大多从中原迁徒而来。其中有一杨氏家族,乃是此村的大族,相传是杨家将的后裔。因此,在杨氏宗祠里,写着这样一副对联:“朝朝出名将,代代出忠臣”。
     在清朝末年(约1898—1910年),杨家出了个秀才,名叫杨喜春(杨官璘的爷爷)。杨喜春是这支杨氏家族400年来的第一个秀才。杨喜春的父亲人称“锦裳公”,是位生员,也是一位饱学之士。他育有三子,长子杨喜华和次子杨喜彰均远走海外谋生,一去杳无音讯。“锦裳公”于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三子杨喜春身上。杨喜春不负父望,终于考上秀才。
    杨喜春育有六子一女,依次为“儿子茂绥、茂坚、茂祯(杨官璘的父亲)、茂育、茂豫、茂炽和独女房娇。杨喜春的六子中有两人漂洋过海到牙买加谋生,一去便如黄鹤渺渺,杳无音讯。老三杨茂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也学到了一肚子的学问,后来,父亲渐渐年老多病,杨茂祯便代父任教,做起了乡村教师。
     在塘沥村前面约一箭之地,有一座类似于北京四合院的小院子。院子右边最里面的第五间住房,便是“锦裳公”留给儿子杨喜春的遗产,也就是杨官璘出生的地方,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是这个院子里最早的建筑;其余的四间屋子和围墙均是杨喜春婚后为几个儿子建造的。
      杨官璘上面除了一个哥哥(杨官寿)外,还有一个姐姐,叫杨友娣,后来嫁人后随夫迁居香港。杨官璘的家就在塘沥后面,紧靠着神坛“王伯公”,那棵浓郁的大榕树底下便成了杨官璘姐弟俩玩乐的乐土……
    三、弈林神童,聪颖少年
    1928年,杨官璘已有3岁,这时的时局每下愈况,神州大地,民不聊生。即便是在这样的境况里,也没有影响凤岗的棋风盛行。那时在村边的大树下、祠堂边,总有三五成群的人在下棋,在“楚河汉界”上杀得难分难解。
    受乡间棋风的影响,杨官璘的父亲杨茂祯和哥哥杨官寿也下得一手好象棋,尤其是父亲杨茂祯,可以算得上痴迷,稍有空闲,就与人弈上几盘。他棋艺甚高,村里人没有几个是他的对手。杨官璘从小就无师自通、自学成才。
    杨官璘的房子后面有一棵老榕树,高四丈余,枝叶青葱,亭亭如盖,浓荫森森,是个纳凉的好去处。村里人每天忙完农活后,都会聚在此处下棋厮杀,“将军”、“打炮”、“拱兵”、“踏象”、“吃卒”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杀得不亦乐乎。那些大人们下完棋后,并不把棋子拿回去,而是丢在棋盘上,也没有人去偷。这就给小官璘提供了绝好的玩象棋的机会,于是常常似懂非懂地在棋盘上摆起棋来。
    由于每天耳闻目染,杨官璘三岁半就识得象棋,而且还学会了一些基本走法。杨官璘5岁(1930年)时就开始与村里的一些大孩子下棋,刚开始时他输得多赢得少,但半年过后,村里的大小伙伴全不是他的对手了。杨官璘于是找大人叫板。众人无不感到惊奇说:“这孩子,还没有上学,一个字都不认识,棋就下得有板有眼,真是稀奇!”
    就这样,杨官璘彻底地迷上了象棋。父亲杨茂祯同时让他学习古诗词,每天都要抄几个生字进行练习,要求甚严。这为杨官璘以后写棋书,作诗词下了扎实的文字基础。
     杨官璘8岁时,被父亲送到端凤小学读书,后来还在塘沥村的杨屋楼 ( 碉楼 ) 傍边的养中书室读过书,据杨健明介绍:他的太祖父秀才公,曾经在这些学校、书院教书的。
    塘沥人素有“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的传统。早在清朝中期,各村便大办私塾,清朝光绪年间(1880年前后),塘沥圩创建了端凤书室,后改为端凤书院,民国二年(1913年)扩建为端凤学校。民国初年(1912年),在原来的学校东北角又修了一座两层洋楼式的教学楼和一座雄伟的炮楼,顶端镌着“端凤学校”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杨官璘一边在端凤小学读书,他父亲一边四处为他淘来象棋江湖残局棋谱。他从这些棋谱中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最终被公认为全国象棋残局功力超一流水平。
     象棋的魅力究竟何在?后来杨官璘生动地概括道:一句话,唯在于组形与展形。车的冲杀、炮的遥控、马的盘曲、兵的摆动、士相的错落有致、将帅的运筹帷幄等等,在阵形的联合行动中得到充分发挥。隐约处有如细雨碎花,闲逸处有如春风杨柳,壮丽处有如为拿破仑喝彩的巴黎战鼓。无战线的战场,无音乐,都会呈现在方寸江山之中,活跃在人们的面前……
     四、故居庭院,历历在目
     斗转星移,追忆往事,时光老人的脚步在不知不觉间跨进了2010年,此时杨官璘已辞世2年,离杨官璘诞生(1925年)已过去85年,我们有幸来到了杨官璘的故居庭院,往事如烟,历历在目。
    来到凤岗镇,在塘沥村圩后面,在紧靠着神坛“王伯公”旁边,那棵浓郁的大榕树底下,我们一行五人向右拐过一道弧弯,穿过一道院门,一溜五间平房的小宅院便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时, 杨官璘故居正在修缮, 故居庭院大门口已善好了绿瓦。据杨官璘的儿子杨健明先生介绍说:“这是凤岗镇府出资为我父亲故居初步修缮的,待修缮完成安排布置好了,就可以欢迎各界朋友来参观了,凤岗镇府对我父亲和家人的真情厚爱,我和家人十分感谢。”
    在杨官璘旧居前重游,杨官璘两个儿子杨健明、杨子平显得有些激动,杨健明指着这溜房子作了介绍,他多次听父亲说:“这五间房子是我祖父杨喜春建的,前面四间,是我的四位叔伯叔父在住,最后的那间,也就是第五间,就是住的地方,当时我的祖父秀才公也和我们住在一起。”
     与此同时,我们在塘沥村里, 清楚的看到哪棵“一代宗师”杨官璘先生3岁时,就在这里学棋的“大榕树”、“大碉楼”、“养中书室”、“端风小学”等等。  
     由于来自美国(美东)的刘湘伶女士,要赶在傍晚时离开凤岗,我们还要到圆龙山凤岗镇历史博物馆,我们只好一边走着、一边观看、一边听着杨健明先生的详细介绍,这些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建筑物,以及杨官璘先生幼年时和他祖辈“秀才公”息息相关的传奇故事。
     当我们离开塘沥圩,来到塘沥村村口的小桥上,杨健明先生还讲起了他父母亲就在这条小桥上的许多动人故事,每当父亲杨官璘出去谋生,母亲罗官娣就常常身不由已的来到小桥上等待张望着父亲,每当父亲傍晚回家,几乎都能在很远处看到桥上的母亲。刘湘伶女士情不自禁的忍不住说到:“自有望夫石,这有望夫桥, 这桥可不取名为“望夫桥”呢!
     后来, 我们参观了凤岗镇历史博物馆的“一代宗师”杨官璘展馆, 还拍了不少照片。离开时,刘湘伶女士特别高兴的说:“这次专程来到凤岗参观杨官璘杯,又参观了杨官璘故居和展馆,真的是来得很有价值,下次我一定再来。”象棋大师、中国象棋协会青少年委员会副主任葛维蒲先生,通过参观杨官璘故居家乡和博物馆(展馆),深刻感受到了“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前辈的传奇人生。
     五、追忆宗师,棋魂永存
     杨官璘的仙逝,令海内外象棋界人士及所有认识他的人深感悲痛。人们纷纷追忆这位德高望重的象棋宗师为中国象棋事业立下的丰功伟绩和他的传奇人生。我特别的记起杨官璘儿子杨健明在“一代宗师” 杨官璘告别仪式上的致哀词(原稿),感动至深,声声落泪,请允许我登载如下:
    《棋坛宗师杨官璘亲人的致哀》( 原稿发表于2008年1月12日)
    亲爱的爸爸:今天您的子、女、孙,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向您告别,为您送行,苍天哭泣,大地悲鸣。     
    亲爱的爸爸,我一直在您身边成长,看着您永远地离开我们,我非常、非常地悲痛,我无法接受这是个事实。爸爸、亲爱的爸爸,我想您,我非常想念您啊!     
     您从3岁看人下象棋,6岁能弈,无师自通,天资聪明,10岁成为“乡下棋王”。当年家穷,您小学未毕业,就要挑起持家重担,您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抽空研究象棋,历尽坎坷……后来,您勇夺全国象棋冠军,成为中国象棋一代宗师,真是来之不易。    
     亲爱的爸爸,您和蔼可亲,一生善良平和;您淡薄功名,从不宣扬功劳,胜不骄,败不操,优良的人品棋品,众所周知;您一身正气,艰苦朴素,处处为他人着想,您一心为象棋,近几年,您全力支持家乡凤岗镇政府开展象棋活动。在您病危的时候,您考虑的是如何安慰别人,您对前来探病的人讲:“我只是胃气肿,骨质增生,活不到1O0岁,也可以活多几年,你们不用担心。”您又对我讲:“回去安慰超帆,爷爷没事,叫他不用担心,你们也不用担心” ……
     亲爱的爸爸,医生都要我们签您的病危通知书了,您还这样安慰我们,您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爷爷。     
     亲爱的爸爸,我们一定会继承您的遗志,把您的伟绩告诉子孙后代,您所嘱办的编写回忆录、编辑象棋书,全力支持家乡凤岗政府开展象棋活动和管理好广州的祖屋,我们一定会做到、做好。     
     亲爱的爸爸,请您一路走好。您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们永远不忘,您的尊尊教导,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您的音容笑貌,高尚品质永远活在我们子孙后代的心中。您为中国象棋事业作出了毕生贡献,您为中国象棋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亲爱的爸爸,您安息吧,爸爸,爸爸,我的好爸爸……
       杨健明叩上(2008年1月12日)
     杨官璘的逝世令中国象棋界也沉浸在悲痛之中。同时在香港和澳门及海外棋界朋友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们说:在海外,凡是有华人下棋的地方,就有杨官璘的棋书,就有当地“杨官璘”!在普通棋迷心里,杨官璘就象上尊神,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
    大师虽逝,但大师的家乡却没有忘记他对中国象棋的巨大贡献。
    2008年1月29日上午10时,由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人民政府投资建造的杨官璘象棋广场暨杨官璘铜像,在凤岗镇体育中心广场的东南角正式揭幕。它是我国乃至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开放式象棋广场。
     杨官璘象棋广场共投资430万元,占地面积4500多平方米,用当年杨官璘 先生曾破解过的经典残局为背景。杨官璘塑像高1.78米,底座高2.10米。同年2月23日,在广州文化公园里,由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全国象棋协会副主席蔡东士等为杨官璘塑像揭幕,以此纪念杨官璘先生和高风亮节。2009年8月10日,凤岗镇被中国象棋协会授予“全国象棋之乡”的光荣称号。
     杨官璘的生前好友、著名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曾在他的《象棋国手杨官璘》这篇文章里高度评价杨官璘的棋艺:“杨官璘的出现,在象棋坛上创造了空前的奇迹,他是中国自的象棋历史以来,成就最大的棋人”。“为什么说杨官璘创造的奇迹是空前的呢?他没有师承,棋艺完全是靠天才加中毅力,这在象棋名手中实在事可多得。而自己学棋,能达到他那样炉火纯青、前无古人的境界,更是自古以来,只此一人!”
     扬千年象棋文化,展四海客侨风采。我们祝贺着“杨官璘杯”圆满成功,我们恳切地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再次来到凤岗镇塘沥村杨官璘的故居家乡参观访问,再次感受一下“一代宗师” 杨官璘为中国象棋事业立下的丰功伟绩和他的传奇人生。
   (本文参考周镇明编著的“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并经杨官璘儿子杨健明阅改,特此谢谢周镇明及杨健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