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买棋根源:金钱搀和比赛 赵鑫鑫之前有洪某人

2005-06-13 12:04:00 阅读:1916

  街头巷尾,让棋、悔棋时时可见,这似乎是中国象棋不成文的游戏规则。毕竟,那都是不关输赢的。但在正式比赛中,输赢、级别往往跟奖金与荣誉等联系在一起,而目前采用的瑞士制又没有很好地形成制约,所以,人情棋、默契棋等违规违纪行为找到了市场,最终,在2000年之后发展成为了让棋、买卖棋。这个根源,也是赵鑫鑫蒋川这次订立“君子协定”的前提。

  1960年,中国象棋从国际象棋引入瑞士制,这种赛制已成为包括全国大师赛、全国个人赛、全国等级赛在内的多项全国性象棋赛事的主要比赛形式。

  对手实力决定自己实力

  这种赛制的优点是便于控制周期和成本。主要是以棋手以前的相关积分进行先后次序的编排为起点,事先订立一定的轮次,然后按照“积分相同者进行比赛”的原则,一轮一轮赛下去,棋手间不重复对阵,同时,所有参赛棋手间也不需都碰面,最后按照棋手的得分多少(大分)排定比赛名次。如果棋手间大分相同,再比较小分(所遇到的对手的大分总和)分出高下。

  实质是不充分理由律

  “等于说,一位棋手取得怎样的成绩不能完全由自己的水平决定,还要看他所遇到的对手的成绩好坏。”喜爱象棋运动的某著名学者带着一丝苦笑说,“非当事人却要承担当事人的后果,这是个看不懂的故事。”

  “大分相同,来看小分,自己所遇到的对手积分越高,自己的分数相应就高。”一位从事体育竞赛规则研究的专业人士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实际上,这种赛制的内涵就默认了这样一条定律:A战胜了B,B战胜了C,那么,A一定能战胜C.而这在竞技体育中,早就被无数事例证明是一条不充分理由律。”

  某国家一级裁判承认,就是在竞争最激烈、最受关注的足球比赛中,积分相同时也计算诸如“净胜球、总进球数、客场进球数、相互间比赛成绩”等“小分”,但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参赛者“直接经历”的结果,目前,在象棋赛事中还没做到。

  弱者为买棋提供市场

  一位退休赋闲的老象棋工作者认为,瑞士制有些地方的确过时。“现在的棋手间水平越来越接近,赛到最后,很可能出现两位或多位选手大分相同的情况,与他们的小分相关的对手也相应增多。”他说,“这样的后果是,一方面为买棋等违纪行为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这些违规行为提供了便利。”因为相关的人越多,为“做工作”提供的机会也越大。

  从棋手到教练,何连大师毕生从事象棋运动,在央视《象棋世界》栏目讲过几年棋。他认为,在关系到级别升迁的等级赛事中,瑞士制“积分相同者对阵”的原则,所制造的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它有利于在较短赛程中分出强弱,从而选拔出优者,但由于它对赛事中的“弱者”缺乏必要的目标指引和有效制约,让其过早“失去了方向”,客观上为让棋、买棋等非公平竞赛行为提供了市场。

  大师赛没有特级大师

  黑龙江特级大师赵国荣曾表示,选拔特级大师的比赛却没有特级大师参加,而是看一次比赛中的名次和胜率,这样选拔出来的特级大师是否真正具备相应的实力有些让人怀疑。

  象甲联赛第8轮宁波队做客北京时,赵鑫鑫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大师赛中没有特级大师参加,这里面产生的冠军与全国个人赛冠军相比,水平有差距。”

  追根溯源

  金钱搀和在2000年之后 赵鑫鑫之前有洪某人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人情棋、默契棋开始多了起来,但也仅限于人情和默契。但金钱搀和进来,可能是2000年以后。“为什么人情棋、默契棋在象棋界存在了那么长时间?何连认为,”民不告官不究“,受损一方有顾忌,上面人再来过问不是跟自己”找不自在“吗?

  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国家一级裁判披露:“近些年一些人情棋、默契棋不在少数。棋下到最后,一方已经无所求,另一方则利害攸关,这时候就会放你一马。都在一个圈子里,保不准下回我又碰到你了,说不定又有求于你了。这几乎成了行规。“

  “这中间,做人很重要,你人际关系处理得好,看着你顺眼,能帮就帮你一回,否则也免谈。”这位裁判还介绍说,让棋也还有个南北地域间的门户之见,如果下到最后北方棋手有望升级,作为对手的南方棋手就会竭尽所能 来源:新京报 电脑版

返回:资讯列表|中体象棋网